JAccount登录
首页
本系概况
本系概况
主任寄语
师资力量
学术研究
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
经学文献研究中心
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
东京审判研究中心
环境史与疾病史研究中心
海洋史研究中心
东北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心
招生培养
中国史学术型硕士
现代中国研究全英文硕士
历史学辅修专业(本科)
博士生培养情况
学生活动
师资招聘
联系方式
ENGLISH
本系资讯
本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系资讯
06
2014-06
王春英博士获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
王春英博士《经济统制与政治合作:抗战时期沦陷区商人》获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
06
2014-06
陈业新教授获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
陈业新教授《明清时期华东地区灾荒环境下的社会治理研究》获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06
2014-06
从无到有:我们与文科图书馆一起成长(曹树基)
2004年,我从复旦大学调入本校,创建历史系。出于职业的本能,我最关心的并不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是泛泛而谈的人文环境,而是书籍。对于一个大学而言,一个藏书丰富的文科图书馆,就是最好的人文环境———或最好的人文环境的一部分。自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我曾在上海西南角的另一所工科大学任教七年,饱尝过无书缺书之苦。调入交大之后,我希望这所百年老校,图书馆藏不至于太差,起码也有一些基本的馆藏。 调查的结果真的是令人沮丧。在校图书馆,我几乎没有看到几本能够与历史学“专业”匹配的书籍。如果说历史学是上海交大一个新专业,没有本专业藏书,不足奇怪,但细细搜寻,与其他已有文科专业相匹配的专业书籍,也是少而又少,或几乎没有。 直到前几年,在本校设立某学科硕士点的意见征询会上,我问,学生招来后,你想让他们读什么书?如果没有基本的藏书,凭什么开办此专业?在我看来,大学首先是一个年青学子读书的地方,而丰富的藏书,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必要条件。 2004年的某一天,当时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告诉我一个消息,说学校准备建立一个文科图书馆,地点就选在人文学院旁边的一幢小白楼内。这幢小楼,本来是预留建立博物馆的。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校方作了明智的选择。半个月后,我向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份颇具规模的基本古籍目录。这一年的年底,以“四库”系列为基础的基本古籍上架开放,年底举行了文科图书馆开馆典礼。 四库系列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丛刊》以及《续修四库丛书》等,乾隆时编纂的这套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书籍,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古籍 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号称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1990年代,学者将《四库全书》中有存目而未收之书景印出版,又将《四库全书》中禁毁的图书,以及《四库全书》编辑之后出版的大量古籍,分批景印,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四库系列。本校将四库系列全数购入,立即使本校的古籍典藏的不良状况得到重大改进。 从那时以后,来本系访问的学者,总会被我领着去参观这个迷你型的文科图书馆。我戏称这是本系的资料室。每一次参观,总会引发一阵感慨,订购的书籍上架了。或者,书籍又增加了。除了我及本系同仁定购的书籍外,图书馆采编部的朋友们,也会主动采购一批质量很高且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这些书籍常常令我惊讶不已,欣喜不已。不过,常规购书的速度还是太慢,在给本科生开课的过程中,我开出书目,却不知学生到哪里去找书。这是因为,那时的文科图书馆,更像一个历史系的资料室。 对本校图书馆仍有信心,是因为我一直还记得文科开馆仪式上马德秀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也还记得当时主管文科的盛副校长的承诺:每年以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金额扩充馆藏。我暗自计算,如果以50元一本计,每年可购图书4万册。也就是说,要积累起100万册的基本文科馆藏,本校图书馆还需要花费25年的时间。如果还要购买大型成套古籍,以及其他种类的图书资料,要达到馆藏100万的目标,则可能需要3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假定我能健康地工作到65岁,退休时,我大概只能见到一个藏书50万册的文科图书馆。这个速度还是太慢! 我开始思考快速发展本校文科图书馆的其他途径。大约在2005年初,我向校图书馆提出建议,大规模地采购电子图书,那时,复旦大学及国内几个主要的综合性大学,均有此等动作。他们的校园网,就是一个读书网。到2006年,这一计划成为现实,本校文科电子图书数量多达100万册,从无到有,真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本科生阅读的问题得以解决,研究生阅读的问题也大部分得到解决。 几年来,我为本校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是《三农问题研究》和《台湾问题研究》,在没有参考书的时代,只有老师讲,学生听。有了电子图书后,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展,自己选择参考阅读或指定阅读的书目。那时,本校一年级的新生由于房间不通网络,还不能利用校园的读书网络。这一状况在今年年初,随着一年级新生的解网令的发布而得到彻底解决。从课堂上的抽查与学生的作业中看,本校学生的读书风气,似乎已有明显的好转。其中校图电子图书网的开放,功不可没。 还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本系第二专业《历史文献学》课程上,我们除了可以透过四库系列找到需要讲述的古籍,还可以通过《中国古籍善本再造》丛书,让学生直接观摩(或把玩)数百种宋元古籍善本的仿造品。这些仿制品,从开本、色泽、字迹,无一不原样仿制、惟妙惟肖。那天,我与班上的十几名学生,在古籍“善本”库中呆了整整一个晚上,一本一本地讲述,快乐而满足。 2006年9月,本系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了。由于有了上述基本馆藏,既便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也没有对本校的藏书有太多的不满,更不用讲那些来自地方大学的研究生们。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也因此而对校图书馆的工作充满感激与敬意。 从2006年开始,历史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按照我们的规划,在近几年中,我们要集中精力发展专门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专业。以《四库全书》为基础的基本古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基本需求,但还不能满足专门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需求。这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历史系资料室的建设。这一建设是以补充与完善校图藏书作为目的的。 我与本系刘统教授等,集中购买了北京一批出版社的出版物和一些机构编印的内部资料。2007年秋天,我赴台北某大学任教,我与刘统教授共同垫支人民12万元,购置了台湾几个主要单位的全部出版物。还在古旧书市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旧书。这样一来,本系此一专题收藏开始略具规模。我还记得2007年年底的某一日,我在台湾收到校图关于年底购书并提供书目的通知,我随即提出要购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全部出版物,校图竟然全部应承。这批图书现已完成编目,上架阅览。学校图书馆对于历史系的支持,令我们感动。 本系也加快了图书建设的步伐。2008年11月,以日本横滨市立大学荣休教授山极晃捐书为最基础的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中心———山极晃文库正式揭幕。本库收藏的中国近现代史图书1万余种,包括日文、英文图书数千种,台湾版图书千余种,以及我们前些年购买的图书及内部资料,形成有特点的收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收藏有数百种近现代报刊的电子件、收藏有大约4000卷市县档案,数量多达60万页。这两类资料通过校际合作以及研究项目的方式展开,在不花学校一分钱的情况下,其数量每年都在迅速的增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图书资料之收藏,已经位居上海各高校前列。 对于本系的成长而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我们的馆藏,为本系未来的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我们拟定在学校拨发的博士点经费中,每年抽出一定的款额,购买台湾及香港版图书,同时还积极拓展思路,购买古旧图书及资料。通过垫支经费的办法,我们可以展开更为灵活地图书及资料采购。令人欣喜的是,本系年青的同仁也开始加入资料建设的行列,他们开始主动与校图联系,提供书目,提供购书信息及建议。他们还展开对于各个研究专题的电子图书的资料搜集。例如,本系年青同仁策划的环境史与疾病史专题电子图书库,已经开始建设,并初具规模。 短短的四年时间,从无到有,历史系与本校文科图书馆一起成长。相对丰富的馆藏,让我们在闵行校区,可以开展有价值的史学研究。我们的阅读范围,除了上述收藏品外,还包括学校采购的Jstor西文期刊。古往今来,四海环宇,可以浓缩在闵行交大———这片在十多年前还是草莽之地偏僻乡间。在四年前,这一切似乎不可想象。 今天,历史系至少有三个研究方向正在努力跻身于全国一流的行列:专门史中的环境史与疾病史研究方向和社会经济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战争与革命研究方向。正因为有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我们对于学科的未来抱有信心。同样,我们深知本系的所有收藏,都是本校文科图书馆藏书的一部分。这些资料与藏书构成历史系乃至本校文科发展的重要平台。所以,对于下一个四年,我们的愿望是,从弱到强,我们与校图书馆一起成长。 上海交大报2008年12月1日
06
2014-06
第15届交大-大阪大学术交流年会历史学科活动安排
10月22日(星期五) 第一场 15:00-16:20 (主持人:片山刚教授、曹树基教授) 片山刚教授与交大历史系教师交流 16:20-16:30(休息) 第二场 16:30-17:10 (主持人:章毅副教授) 田由甲(大阪大学):《通过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来看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个特殊单位“境”》 (报告25分钟,讨论15分钟)。 10月23日(星期六) 第一场(9:10-10:00):(主持人:市川智生博士) 山本一(大阪大学):《晚清幕僚与地方政治―以张之洞的幕僚为例―》(报告35分钟,讨论15分钟) 10:00-10:10(休息) 第二场(10:10-11:40):边疆历史小型研讨会(主持人:李玉尚教授、任玉雪博士) 任玉雪(上海交大):《地方政府的行政实践与制度重塑——以晚清双城堡为例》(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 李玉尚(上海交大):《奉天渔业公司与1949年之后大陆的水产制度》(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 章 毅(上海交大):《祀神与借贷:清代浙南定光会研究》(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 第三场:综合讨论(11:40-12:00)(主持人:曹树基教授、片山刚教授) 地点:人文学院412室
06
2014-06
环境史讲座(3):研究生讨论会
环境史讲座(3):研究生讨论会 时间:2010-6-30(周三)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楼会议室 语言:中文、英文 日程: 开场白:曹树基教授(10:00-10:10) 第一场 (10:10-11:40;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市川智生博士 洪 纬(《闽中海错疏》的研究进展) 张 蕾(植物史研究心得:以《管子•地员篇》为例) 梁 珊(基督教史的研究心得) 第二场 (2:00-5:30;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持人:李玉尚教授 单 丽(地方志中之霍乱病史资料及处理) 陈 亮(闽台海洋生物资料整理及研究进展) 休 息(3:00-3:15) 韩志浩(江浙海洋生物资料整理报告) 车 群(小黄鱼捕捞记录资料的建模) 休 息(4:15-4:30) 综合讨论(4:30-5:30) 主持人:曹树基教授
06
2014-06
环境史讲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历史及其问题
报告人:松永 光平 博士(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地区研究推进中心研究员/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问题研究基地研究员) 主持人:市川 智生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环境史研究室) 时间:2010年4月26日下午3:00-4:3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12室 报告人简介:松永光平博士,1978年生,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在东京大学大学院环境学研究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地区研究推进中心与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专长为黄土高原地貌与水土流失及中国环境问题。松永博士主要致力于地貌环境变迁的研究,这几年来发表了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如〈统万城风化剥蚀过程模式的初步研究〉中国古都研究 22, 2008年;〈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地质地貌因素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27,2007年;〈从一次流路的地貌特征看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日文)〉地形 27,2006年)。
06
2014-06
章毅副教授赴香港参加“中大史学五十年”学术研讨会
章毅副教授于12月9-10日受邀赴香港参加了“中大史学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等单位合办,以专题研讨的形式纪念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建系五十周年。来自海内外约三十余名学者分别从史学史和专题史等角度,多方面回顾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学术历程。会议中多位学者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以展现其个人最新的研究进展。章毅副教授提交的论文是《〈汪氏渊源录〉与元代徽州地方精英网络》,该文是其近期利用新史料所作的一项结合文献学和社会史的研究。
06
2014-06
1950届校友姚光晞先生向人文学院捐赠图书
我校机械工程系1950届校友姚光晞先生向人文学院捐赠图书570余册,以各种语言学习和各类词典居多,出版时间涵盖民国时期和1949年之后,文种涉及中、英、德、俄、法、日等。姚校友捐赠的图书系其多年收藏,对历史学和科学技术史研究极有助益。他的捐赠诠释了交大校友“饮水思源”的优秀传统。姚先生所捐图书现存放于历史系环境史研究室,欢迎本校师生前来查阅。(2009-11-1)
06
2014-06
“东亚环境史研究会:东亚地域变化指标的医学卫生学资料”会议简介
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本京都大学地域研究统合情报中心Research Project on “Infectious Disease as index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Project on “Creation of Area Informatics:New Paradigm based on Geo-Temporal Aspects of Data”,以及日本国立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Research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ropical Asia” 共同主办之“东亚环境史研究会:东亚地域变化指标的医学卫生学资料”研讨会,于2010年3月13-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目的有二:一是相互绍介日本、台湾和大陆有关环境史的在研项目,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发展之方向;二是为年青的研究者,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研究生班的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与会者按发表论文先后顺序,分别来自青山学院大学、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专修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和复旦大学。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能够反映怎样的环境变化或社会变化;通过何种途径,使其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此外,本次会议特辟一组,交流海洋环境史的最新成果,讨论它在未来环境史研究中之地位。与会者普遍有兴趣的问题是:以往的历史学系借助科学的工具,来理解过去;但历史学特别是环境史,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是否亦能有所贡献。(2010-3-16)
06
2014-06
环境史讲座(2) 鱼•符号•权力:生物史与符号学的对话
报告题目:鱼•符号•权力:生物史与符号学的对话 报告人:孟 华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主持人:李玉尚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时间:2010年5月14日下午3:30-5:0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06室 报告人简介: 孟华,男,1954年6月生。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教授,青岛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动漫文学创意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视觉文化研究室主任,全国语言与符号研究会常务理事。专业领域为语言学和符号学。近年主要研究文字符号和视觉图像符号的关系。其中论文《图像与文字——两种文化记忆的书写方式》发表在德国著名的人类学杂志Paideuma上。孟华教授原创性地提出完整的汉字符号学理论体系,其主要术语共12个被权威工具书《大辞海》所收录。其符号学和汉字符号学观点被学术界广泛征引。
06
2014-06
上海世界史学会2009年年会在我校召开
学术潮流,生生不息。2009年11月29日,由上海世界史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年会(2009年)暨第四届世界史研究青年论坛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召开,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世界史工作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包括交大附中等中学的世界史教师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和论坛。到会的嘉宾包括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教授、复旦大学的张广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等。 曹树基教授和学会秘书长余建华研究员以及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舒运国教授以热情的致辞揭开了年会的序幕。上海大学的徐善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子奎教授和上海中学的孔繁刚老师分别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上海世界史研究概况,给我们带来了丰盛的学术大餐,听众在浓重的学术氛围中感受到了世界史研究的意义。下午的论坛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不时引起师生门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华东师范大学的余伟民教授、复旦大学的顾云深、赵立行和李宏图三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叶书宗和周春生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 本次年会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上海市的年轻史学工作者们一次研讨“盛筵”——“第四届上海市世界史青年论坛(2009)”。上海市世界史研究青年论坛是由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发起创办的学术论坛,旨在聚焦经典学术,展现青年才俊风采,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自2006论坛举办以来,世界史青年论坛已经获得上海世界史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正在向一个规范化的学会常设学术交流平台发展。本次大会一共收到参加青年论坛的专题论文26篇。最后大会为获得2、3等奖(继去年后一等奖再次空缺)及优秀奖获得者颁发了证书或奖品。来自上海各界的世界史学术新秀们纷纷在此一展身手,他们的发言各有特色,展现了青年学者的风采,也预示着世界史研究的光明前景。 本次年会为我校人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史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一次不错的机遇,人文学院历史系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年会及论坛,其中历史系研究生贾慧民的论文《“旧瓶装新酒”——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文化贡献评析》(第一作者)获得了优秀论文三等奖。
06
2014-06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研究所所长Alfons Labisch教授等一行三人访问历史系环境史研究室
2010年4月29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前校长、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研究所所长Alfons Labisch教授,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院长Cord Eberspächer博士,以及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研究所Hideharu UMEHARA博士一行三人,访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环境史研究室。 学术交流活动由市川智生博士主持。李玉尚教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环境史研究室的主要活动、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陈亮博士生报告了历史系医疗史团队对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霍乱病史的研究。Alfons Labisch教授介绍了东亚卫生现代化多样性的研究想法和未来六年的研究计划。Hideharu UMEHARA博士报告了青岛殖民医学的研究。报告会学术讨论气氛热烈。
首页
上页
...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