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景平教授做客我校通识教育名家讲堂,在交大闵行校区东中院1-300报告厅就“中国近代国际地位的变迁”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和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人文学院“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负责人吕彤邻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吴景平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现任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致力于中华民国史、外交史、近代财政金融史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宋子文评传》、《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外交》等。
在讲座中,吴景平教授首先从海外档案文献典藏机构入手,主要介绍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哥伦比亚大学珍本手稿馆、日本、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台北“国史馆”等机构中有关中国近代外交问题的馆藏资料情况。吴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是一个沉重而必须正视、反思的话题,要想客观、全面地把握这一问题、完成能够得到国际认同的历史书写,就必须认真挖掘、整理、分析大量的史料文献,而海外机构所藏未刊档案往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国际性、权威性,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上,能够反映和揭示历史事件的核心与本质。
吴景平教授认为,历史曾给予中国许多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民国时期的执政者和决策者抓住了其中许多机会,但也留下了诸多历史遗憾。吴教授通过详细介绍宋子文档案、蒋介石日记、孔祥熙档案、史迪威文件、顾维钧文件等珍贵档案资料,对近代中国与日本、美国、英国、苏联、德国等世界主要大国关系一一进行了梳理,并就济南惨案、全面抗战爆发、史迪威事件、雅尔塔体系、战后琉球归属、外蒙古独立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解读。他最后提纲挈领地指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政治演进和社会变迁的历程,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以冷静和理智的态度、高度的智慧和远见来看待和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矛盾冲突,才能不断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维护本国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地位。
吴景平教授的演讲引起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我校师生就蒋介石日记、抗日战争、国共关系等话题踊跃提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意犹未尽,继续就相关问题向吴教授追问请教。
此次讲座是国家重大课题“国际视野下的抗日战争”系列讲座之一。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人文学院“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筹划运作的这一系列讲座,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带领听众回顾和反思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