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青年工作坊·第8场】传统生态知识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基于中日比较视角
史学青年工作坊·第8场
***********************************************************************************
传统生态知识与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基于中日比较视角
讲者:陈爱国(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讲师)
时间:2015年10月22日上午10:00
地点:人文学院312会议室
摘要:自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提出“公地悲剧”以来,关于社区民众自主管理公共资源的
研究逐步受到学界重视。科学技术、环保政策和公众参与是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
领域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技术与决策往往自上而下渗透、贯彻至社区,而社区民众的
传统知识与日常实践也应当由下而上进入决策机制,如此才能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维系自然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现状是民众的立场与知识往往会被外部社会所弱化或忽视。而
且,如何构建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再生及利用机制的研究也有待加强。本次报告基于中日两
大湖泊沿岸A、B两个村落的文献及口述文本,重点探讨民众自古以来的信念、认知与实践
在各自村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体系以及政治、经济网络中处于何种地位,并考察什么
社会情境利于此类传统生态知识的再生与利用。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宗教信仰、
民间社会组织、经济利益(利用权益)共享理念这三方面的结合能形成社区内部规范并成
为构建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而民间知识的研究与重视程度、多元主体
参与决策平台的创建、民众利用权益的保障则成为公众参与机制能否顺利构建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