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史学青年工作坊·12】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

2016-04-17

2016年4月17日,“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史学青年工作坊(第12场)”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举行。此次工作坊邀请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等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

工作坊由交大历史系赵思渊主持,此次工作坊的主旨是从两方面讨论民间文书等社会经济史史料,其一是民间文书的整理方法与文献学解读如何推进,其二是以民间文书为核心史料的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展与深入。

北京大学申斌首先讨论了明代契尾中官文书的标点问题。他认为目前契约整理中对契尾的标点差异颇大,这主要是由于对契尾嵌套引用的官文书结构和用语理解差异所致。官文书标点,不但需要理解公文交代词和文书格式,还需要清除词语背后的公文流程。探讨契尾所引官文书结构流程,既可以促进契约文书整理规范化,也对理解当时政令传递有一定价值。

内蒙古大学田宓以板申气村的空间型构为例,分析明中叶以来内蒙古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过程。随着汉人的持续迁入,原本的草原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原本与蒙古习俗、游牧习俗相配合的景观,也被汉人移民赋予了新的文化解释。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晓龙利用一份来自东莞的族谱分析清代盐场的赋役与基层行政。从制度与基层社会的互动解释清代为何保留灶籍,场课专纳如何形成,在其过程中去看清代盐法的变化与盐场的改革。

暨南大学黄忠鑫介绍了福建永泰县契约文书的收集与整理过程,并对其中所见多种田根流转方式做了分析。在田根的退出机制中,存在着退而转佃以及退佃找价等情形。在这些交易过程中,民间社会形成了承佃字、归根字、寄佃字、卖租契等多种文书表达形式。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郭永钦从计算技术的角度讨论了《赋役全书》中的田赋数字如何形成。他将“商归之争”的现象与明清赋役制度的变革联系在一起。以《赋役全书》为例,他认为田亩折粮、银时,对除数较为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通过流数表进行计算,将乘除运算改为加减运算,以应对赋役数据的复杂计算。这一研究思路为理解明清赋税数字提供了新的方法。

厦门大学舒满君利用清代绩溪的《排年誊清》簿册分析了徽州排年户的买卖与改名过程,并队该排年户的维系成本进行了讨论,从中可见清代徽州赋税征收在乡村中的实践。这份合同中“排年户”的含义,引起了与会者激烈的讨论。

上海交大章毅综合介绍了最近对宋元之际徽州社会及清初徽州田价的研究。章毅利用《乾隆休宁黄氏置产簿》研究清代初期的徽州田价,重新解释了徽州亩制中砠与秤的关系,并分析了清代早期徽州的地权分化。此外,章毅围绕《新安忠烈庙纪实》对宋元之际汪王信仰的性质转变做了分析。

上海交大蒋勤以浙南石仓的农家账簿为例,指出了农家账簿数字识别中的两大常见陷阱,即略写数位、混用单价和总价;提出度量衡和钱制与数字意义紧密相关,必须借助账簿内外相关信息的“有机”分析来准确识别数字、解读其意义。研究苏州码的释读,将为准确理解与有效利用账簿中的数据提供帮助。

上海交大赵思渊分析了“退”在徽州契约中使用的演变。他认为所谓的“退”在明代与清代的徽州契约中具有不同含义,其转变发生在雍正时期。追溯这种语义变化,可以看到明清之际徽州乡村中经济秩序与权利观念的演变。

综合讨论阶段,与会者从各自的研究经验出发,普遍认为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也应当建立自己的“小学”或文献学方法。民间文书带有地方性色彩,用语有方言的习惯,计量单位也有着地域特点,在处理文书之前,需要理清这些问题,并且随着这些特殊性知识的积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参考。在积累了更多民间文书的史料解读技术与方法论之后,民间文书作为史料对整体历史研究的推进才有可能深入。

(撰稿: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