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资讯
本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本系资讯

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育史工作坊顺利召开

2024-01-02

2023年12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育史工作坊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501会议室顺利举办,主题为“新旧与中西:清末民初中国教育转型”。本次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联合主办,共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近20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

本次工作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教育与社会”所展开的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勤主持;第二部分围绕“理论与实践”所展开的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馆员欧七斤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他对江湾镇、淞沪铁路与民国“大学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到了空间因素之于学术与思想所发挥的作用,点评人钱益民对其案例的选择与章节的调适给予建议,并提出可以从市镇和私立大学的关系对该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其他与会学者还提出可以利用现代地理信息进行绘图对比,也需要在大学选址方面,对精神思想的共通性与偶然性进行考察。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副研究馆员胡端则尝试将大学史、教育史与江南史、城市史研究相结合,对清末民初新学教育驱动下江南士绅城市化进行再研究,还探讨了明清以来法华镇士绅家族科举与新学的重心转移,由乡村转移至市镇,并以法华镇一家族为例,分析了新学教育对士绅及士绅子弟社会流动的影响。点评人王启元评价该研究扎实,以小见大,展示了法华地区由传统教育到新式教育的过渡,注意和挖掘到了其他学者忽略的领域,并对其报告案例是通例还是特例进行了提问,并延伸及新式教育的团体和个人身份背景是否受到耶稣会的影响。报告人回应其未必受天主教耶稣会影响,反而受基督教的影响大。

由人物角度入手,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馆员欧七斤对盛宣怀办学与实业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探讨了盛宣怀何以能在甲午后兴学呼声中成为中国近代第一第二所大学的开办者,从互为表里的实业和学堂,再到实业的进步与学堂发展的困顿,他认为盛宣怀突破了生源长期奇缺以及部门办学的局限,培养了实业人才,而近代工业的发展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点评人蒋勤评价该报告从校史角度来说很详尽,体现了中国大学设立背后的逻辑,选择的案例也代表着实业类大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罗冠群,以西南联大教师群体的兼职情况为研究对象,先划分多样化的兼职类型,从经济、社会动荡、战争、政治等角度分析教师兼职原因,并认为教师兼职促进了大学知识体制市场化取向的形成,推动近代大学学术体制的变迁,学术资源的整合与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该研究也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群体的生存样态。点评人韩戍认为该报告应加强问题意识,任轶则提出该报告可以拓展除生计外的新角度,且理工科教授的研究成果较少,可以从理工科教授的兼职情况入手。

       

中午与会者参观了校史博物馆。下午开始是工作坊的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乐探讨了中国大学史研究的全球视角及其实践路径,以大学在冲突下的因应和改变为线索,对学术史的回顾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全球视角的内在逻辑,以及现有相关成果在研究视野、路径和对象上的超越。点评人任轶对其研究路径创新性的部分进行讨论,并指出比较研究需要注意的方面。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韩戍,对于北京政府统治后期私立大学立案问题进行讨论,对私立大学立案申请与视察进行研究,发现制度流程不规范与政策的消极性等问题,并探讨了弱势政府的智慧。点评人林子博关注了报告中涉及到的教育部与私立大学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北京与上海的高校具有办学土壤对比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党史办馆员陈华龙从人脉与资源的角度分析民初以来大学的藏书获取,并讨论到愚斋义庄解散案中的利益交换。点评人欧七斤认为这一选题涉及到中国古籍藏书的流转,并联系到拥有巨大藏书量的盛宣怀,认为本课题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论证史料方面,需要搜集更多的一手史料,也引发了高校对图书重视程度的相关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馆员刘楠以张謇出任震旦学院校董为切口,探讨了清末“新政”洪流下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状元张謇,出任震旦校董的实际动因。同时,文章对这一时期震旦学院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点评人任轶对选题的史学意义提出商榷,其他与会学者建议可从“东南集团”甚或“淮系集团”中进一步梳理张謇的人际网络。此外,学者们还就此话题延展讨论了张謇与南洋公学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叶璐,对于本土学者的编纂意识以及对一种适应童蒙教育的本土化“蒙学读本”的摸索进行探究,她梳理了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中国传统天学的解释理路,传统经学“经世致用”的编写方式和本土语言的文化加持,认为新知识的启蒙与旧知识的沉淀共存,新旧知识处于混杂的状态,她认为编书学者是用一种权衡而非对抗的方式来面对文化传播,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觉以此进行文化发展。点评人董煜宇认为该选题十分有意义,提出“蒙学读本”的作者与标题概念之间的矛盾,希望修改得到更为聚焦的命题。

最后是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参与的学者与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以及对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新思考。此次活动接续了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举办的“科举、学堂与大学:近代中国教育转型”工作坊。与会者认为,目前交大档案文博中心具备丰富的校史研究资源和一支颇具规模的校史研究队伍,交大历史系则在社会经济史、教育史、科技史和医学史等方面业已形成了特色团队。结合学术共同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会议主办方定于明年秋季继续联合举办第三届教育史工作坊。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育史工作坊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刘诗淇

摄影:周星宇

审核:欧七斤、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