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资讯
本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本系资讯

人文学院历史系2020年夏季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2020-07-05

2020年7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举办了第二届夏季教师学术报告会。报告会上,9位中青年教师依次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并接受系内同事的评议和意见。报告论文讲述了中国在青铜时代、秦汉、明清、近现代等多个时期的历史样貌,涉及技术、制度、乡土社会、对外交往等多个主题,长时段视野和全球视野并举。


图1:线下参会者合影


报告会第一场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为主题。

任轶副教授聚焦卡介苗分别在印度支那、日本和中国的引介和接受过程,认为现代西方医学进入亚洲的历史和帝国扩张过程与殖民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受各地殖民统治策略、医学传统、殖民地生态与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点评人曹树基教授建议应进一步探讨起源于法国的卡介苗在殖民地的推广经验反过来对法国本土的影响。

许珩助理教授探讨了1960年代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援助论述”的形成过程,认为日本利用援助议题作为一种外交杠杆来处理复杂的中国问题。点评人刘士永教授建议可进一步深究日本对其发展模式的认知和定位。


图2:线上参会教师点评


报告会第二场以“传统中国的地方治理”为主题。

龚志伟助理研究员以“使者‘督盗贼’:西汉和新莽州部军制考”为题,考察了刺史干预军事的性质以及西汉至新莽州部军制的变迁。龚志伟认为西汉刺史干预军事既非擅权也非职务,而是奉使办事,另外新莽州部军制对西汉的因袭大于变革,秦以来的郡县二级地方军事体系未受根本动摇。点评人张朝阳教授赞赏此文宽阔的视野以及作者扎实的史料考证功底,同时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修改意见。

蒋勤副教授聚焦在晚清松阳县的家族、士绅与科举宾兴之间的关系,认为科举宾兴之长久维系,离不开地方官、士绅与家族的共同努力,并肯定科举宾兴在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地方科举成就、促进社会流动。点评人邱澎生教授认为本报告很精彩,并提示了一些可以深化主题的学术视角。


报告会第三场以“战争、帝国和中国”为主题。

杨婵副教授以二战时期日本在华设立的几十处盟国侨民集中营为案例,追溯敌国侨民保护机制的历史沿革,并探讨了该机制的得失。点评人贾钦涵助理研究员肯定了本文以小见大,透视体制层面的意义,并就此文内容、支撑档案方面提出了详细意见。

赵玉蕙助理研究员利用东京审判庭审记录以及韦伯庭长的个人文书,探究韦伯的天皇责任观以及天皇责任问题对东京审判的潜在影响。赵玉蕙认为韦伯对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有明确的认知,然而同时又认为天皇是和平主义者,故而在东京审判饱受争议的“共同谋议”问题上没有将二者进一步关联。点评人李玉尚教授提出了东京审判政治大于法律、以及韦伯作为澳大利亚人出任庭长能调和东京审判各方矛盾等看法。

博士后余琼探讨了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中研究中相对较少的中国展区问题,通过翔实资料再现了中国展区筹备过程中的复杂性。余琼认为中国展区是海外、英国领馆、英国商人、中国商人、中国官方等多方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其筹备失败体现了英帝国在中国等帝国边缘的力量是有限的,帝国中心和边缘并非是森严的等级关系。点评人Manuel Perez Garcia(马龙)副教授身处西班牙,在线开展点评。他肯定了此文在帝国研究中的价值,并就文章结构等细节提出详细意见。



图3:马龙在线点评余琼论文


第四场以“跨学科视角下的中国文明与社会”为主题。

林明昊副教授以科技考古学的视角介绍了其关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家牛使役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的研究。林明昊及其合作者通过使用病理学方法(pathological index method, PI)检测中国青铜时代的牛骨,证实了家牛使役在晚商的重要性,展现了家牛轻使役起源于中国二里头文化时期和早商时期的可能性,并认为家牛使役可能帮助了外来小麦进入中国青铜时期的作物体系。点评人关增建教授认为此报告将病理学原理等讲得深入浅出,并突破甲骨文、壁画等传统研究范式,用新方法把已有研究缺环补上,并提示是否可以考虑家牛在农耕、运输之外的意义。

陈爱国讲师以明清以来的地方史志、水利碑刻及口传文本等为研究资料,探讨了云南白族A村与周边村落共同利用和管理水利资源的历史与现状。陈爱国认为社区民众借助历史与礼仪标识构建了大规模的神明谱系,以此象征跨越村际、族际的横向连接网络和资源共享体系。点评人张佩国教授认为此文史料丰富,建议进一步聚焦线索,可以考虑用总体协作机制来串起市场圈、水利共同体、祭祀圈这三者。


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其他与会人就本次报告会的文章和相关主题进行了提问及精彩点评。刘统教授强调需要辩证的看待档案资料,注意探究各相关方之间冲突和斗争。张志云教授则对卡介苗在防治结核病效果,日军在二战期间的无组织性和对国际机制的不尊重,欧洲不审判战败国君主的惯例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看法。董煜宇副教授在卡介苗传播、王莽托古改制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宝贵意见。历史系助理研究员车群、博士后金庆,东京大学访问博士生徐伟信等人也积极参与到自由讨论环节。


目前历史系已形成邀请校内外史学专家的“交大史学讲座”、邀请校内外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史学青年工作坊”,以及系内教师“夏季学术报告会”三个系列,期待以此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科研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教书育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疫情期间,会议首次尝试了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并邀请研究生旁听会议,打破了时空障碍。与会者普遍认为此种办会方式效果很好。今后历史系将继续总结线上线下混合会议的相关经验,办好相关讲座、工作坊和学术会议,进一步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

撰稿人:杨  婵
摄  影:蒋  勤